(網經社訊)6月11日下午,久旱數月的云南瀾滄迎來了一場甘霖。在云山村蒿枝壩,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副院長鄧秀新、院士朱有勇等參加了這次結業(yè)儀式,共同見證了首屆科技扶貧電商班學員的揚帆起航。
據悉,這是瀾滄地區(qū)系統化培養(yǎng)的首批新電商人才。在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還為包括電商班在內的多位技能培訓班優(yōu)秀學員頒發(fā)證書。
▲中國工程院為包括電商班在內的技能培訓班優(yōu)秀學員頒獎。何志偉作為電商班代表領取優(yōu)秀學員證書。 (穆功 攝)
2019年11月11日,首屆科技扶貧電商班正式落地。電商班前后分為三期,每期3~5天課程,從最基礎的如何注冊店鋪、如何上傳商品,再到如何提升店鋪流量、如何進行店鋪數據分析、如何進行直播帶貨等進階課程,最終,經過跨度達8個月的理論和實踐,電商學員們完成了從電商消費者到電商商家的轉變。
瀾滄縣地處云南西南部,距離省會昆明超過700公里,此前一直是深度貧困縣之一。從2015年開始,中國工程院就確定了在瀾滄定點扶貧的工作,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團隊一直扎根在當地進行科技扶貧。五年多時間里,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瀾滄已經開辦了包括冬季馬鈴薯、畜禽養(yǎng)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藥材種植等多個技能培訓班。
▲參加完直播技能比賽之后,電商班學員們最終拿到了畢業(yè)證。據悉,這是瀾滄地區(qū)首批系統化培養(yǎng)的新電商人才。(穆功 攝)
解決了種植,如何做好產品推廣、拓展銷路,也是扶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現如今,60名電商班學員中約七成已經完成了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店鋪開設,經營產品涵蓋了民族食品、民族服裝等當地特色產品,以及冬季馬鈴薯等科技扶貧產品。
“此前,院士教會了我們如何種,現在又有了電商班,連銷路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彪娚贪鄡?yōu)秀學員代表何志偉表示。
隨著首批新電商學員的正式畢業(yè),瀾滄的特色農產品和科技扶貧產品有了新的銷售路徑,也有機會走出深山,走向更廣泛的消費群體。而瀾滄科技扶貧也已經形成了一個幫助新農人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扶貧閉環(huán)。
60名學員正式畢業(yè) 瀾滄迎來首批新電商人才
11日上午,在瀾滄蒿枝壩的院士科技扶貧小院,60名學員正在進行一場直播比賽。
這是結業(yè)前的最后一次考驗。直播賣貨已經成為了電商新趨勢之一,如何利用好直播的新技術,是衡量學員能否獨立運營電商的重要指標之一。
▲電商班學員羅從妹正在學習直播功能。(穆功 攝)
盡管考驗來得突然,但不少學員卻早有準備,有的將自家店鋪產品帶到了課堂,在教室里就開始了直播賣貨;有的學員則秀起了才藝,一邊唱歌,一邊與線上網友交流……最終,半個小時的直播,學員張宇杰以收獲近2000個觀看、數百個粉絲關注的成績,獲得了直播賽的冠軍。
相比較現在對于電商的熟練操作程度,就在8個月前,他們完全還是一群新手。
去年雙11,在不少城市白領還在瘋狂買買買之時,位于祖國西南邊境的瀾滄縣,迎來了首屆扶貧電商班學員。他們中絕大多數雖然接觸過電商,不過,身份更多的是消費者,而不是網店店主。
▲去年雙11,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瀾滄迎來了首批電商學員。圖為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正在給電商班學員們上課。(穆功 攝)
瀾滄地處邊境,距離省會昆明超過700公里,這里自然條件豐厚,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境內超過70%都被森林覆蓋。與此同時,特色產品豐富,富邦臘肉、瀾滄古茶、多依果等產品都頗具地方特色。
但此前,因為大山阻隔,再加上拉祜族是直接從原始社會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整體教育程度偏低,優(yōu)質的商品缺少多樣化的銷售路徑,不少產品久居深山無人識。
來自竜山村的電商班學員陳啟勇就是其中一例。從2014年開始,陳啟勇就開始種植瀾滄特色水果多依果,通過嫁接技術將多依果改造成更多人能接受的、酸甜可口的味道。但此前,他的多依果依然主要通過線下渠道進行銷售,“利潤空間薄、受限制多”。
▲今年3月,在多多大學教務總監(jiān)桑麻的帶領下,部分學員前往昆明參觀褚氏農業(yè),學習一家成熟電商企業(yè)是如何運轉的。(穆功 攝)
去年11月,聽說了院士準備開設電商班,陳啟勇很快報名,并成為了電商班學員。
“瀾滄不缺乏農產品,尤其是在朱有勇院士的指導下,優(yōu)質農產品越來越多。而是缺乏電商化銷售的思維和技能。”多多大學教務總監(jiān)桑麻表示。為此,多多大學按照當地電商發(fā)展情況制定了完整的電商學員培訓課程。
從零基礎的開店方法與教程,到幫助學員找準產品定位,再到如何運營店鋪、提高店鋪的日常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組織學員去云南成熟商家游學等方式,一步步幫助電商學員從電商新手轉型為合格商家,并加速助力瀾滄本地優(yōu)質農產品上行。
而就在11日下午,經過8個月時間的培訓和實戰(zhàn),這些學員終于迎來了電商“成人禮”。據悉,這是中國工程院在瀾滄發(fā)起的首屆科技扶貧電商班,將產生瀾滄地區(qū)首批系統化培養(yǎng)的新電商人才。
▲多多大學教務總監(jiān)桑麻正在學員何志偉家中拜訪,幫助學員理清思路,做好店鋪定位和選品工作。(穆功 攝)
從種植到銷售 新電商助力瀾滄構建全產業(yè)鏈扶貧閉環(huán)
在電商班學員畢業(yè)的同一天,林下三七的種植標準也正式發(fā)布。
五年前,花甲之年的朱有勇院士接下了瀾滄扶貧任務,利用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開始了林下三七項目的試驗和推廣。
現如今,林下三七在當地已經取得了成功,并成為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作物之一。除了林下三七外,朱有勇院士和團隊還開設了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茶葉種植、林業(yè)班、豬牛養(yǎng)殖班等,前后共計開設了24個技能班,培訓了1500多名鄉(xiāng)土人才。
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如何高效地賣出去,同樣是脫貧致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今年1月,首屆電商班的二期課程開課,學員們正在課堂上學習。據悉,電商班前后共分為三期,每期3~5天時間集中學習,其余時間學員在家實踐。 (穆功 攝)
作為農產品變現的最后一步,銷售渠道和品牌建設同樣關鍵。此前,絕大多數的農產品,都是通過售賣給中間商,并一級級向上傳遞到城市。中間環(huán)節(jié)層層加價,最終消費者購買的價格并不便宜,而農民也沒有真正獲益。
4月7日下午,朱有勇院士第一次走進了拼多多和央視新聞的聯合直播間,為自己引進并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冬季馬鈴薯代言。最終,一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4萬人觀看,當天挖出的近25噸土豆銷售一空。
▲院士拿著剛剛挖出的“比臉還大”的新鮮土豆,朝著鏡頭展示。在他身后,身穿拉祜族特色服裝的村民龔老五則一把抱起了幾十斤的土豆,露出了憨實的笑容。 (穆功 攝)
而電商班的結業(yè),正在為瀾滄批量培養(yǎng)出既懂農業(yè)又懂電商的“新農人”。
優(yōu)秀學員何志偉的拼多多店鋪早在年初就已經正式開張。除了院士教授的冬季馬鈴薯之外,作為傣族的他還準備將自家工廠生產的傣族商品,諸如牛肉醬、小魚醬、傣味豆豉等上傳到拼多多店鋪,將傣族風味的產品推廣出去。
扶貧先扶智。從農產品的種植、養(yǎng)護、收獲,再到加工、銷售,中國工程院的瀾滄科技扶貧正走出一條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產業(yè)鏈化的道路。而拼多多的加入,給農產品上行增加了新的方向,幫助新農人更快速的向現代化轉型。
6月10日,中國農業(yè)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fā)布《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fā)展報告》。報告估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人。報告同時指出,隨著“云端農業(yè)”新模式的成熟和擴展,“拼多多正在成為中國最大的人才興農平臺和農產品電商的黃埔軍?!?。
“從農田到餐桌、從賣家直連消費者,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交易成本,這正是電商平臺的核心優(yōu)勢?!逼炊喽嘈罗r業(yè)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拼多多作為新電商代表,據網經社(100EC.CN)獲悉,2019年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帶動返鄉(xiāng)新農人86000多名,直連的農業(yè)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的平臺之一。“未來將繼續(xù)深入更多農產區(qū),深度助力優(yōu)質農產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