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5月29日,國內知名電商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發(fā)布了《2017年度中國農村電商發(fā)展報告》。報告顯示,實物類產品網絡零售額7826.6億元,同比增長35.1%,占農村網絡零售額62.9%;服務類產品網絡零售額4622.2億元,同比增長46.6%,占總零售額的37.1%。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助理分析師呂昊澤表示,在農村地區(qū)排名前三的品類表明消費升級意識的浪潮也波及到了農村地區(qū),農村人群的消費意識在逐漸向城市地區(qū)靠攏。而服務類產品同比增長迅速,反映出農村地區(qū)的互聯(lián)網電商體系建設和人群的收入都較以往得到了提升。農村地區(qū)網購用戶以購買實物類產品為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且農村服務類電商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收入水平提升,農村人群外出游玩的頻率增加,使用線上旅游定制服務也愈發(fā)頻繁。
生鮮電商緩解農產品滯銷問題
報告顯示,2017年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39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9.7%,較2013年126.7億人民幣,翻了超過10倍。
目前生鮮類產品依舊是農村地區(qū)主要輸出品類,主要分為水果、蔬菜、肉類、禽類等農村地區(qū)特產。傳統(tǒng)的農產品進城流程效率比較低,缺乏物流渠道的農民產品銷售地區(qū)嚴重受限。過去,生鮮電商的出現(xiàn)解決了一定的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但一般生鮮電商平臺也只是在傳統(tǒng)生鮮商品流通模式中加入了電商元素,線上服務主要方便了消費者方。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生鮮類為主的農產品本身便存在產品標準化困難的問題,所以需要在產品生產流程中下功夫,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的一致性。目前已有電商平臺在推進農產品標準化路線上做出了相當的努力,例如社交電商平臺云集于2017年發(fā)起“百縣千品”項目,計劃3年培育孵化 100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此舉旨在挖掘尚未被大眾所熟知的優(yōu)秀農產品,利用云集自身所具有的口碑和中度溝通特性,助力農產品打通線上銷售通路,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
此外,推進農產品標準化還需要提高農村電商中生產者的服務意識,可通過定向宣傳教育,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考核體系來逐步實現(xiàn)。
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風生水起”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各類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達到1969家,其中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有585家,占29.7%,包括農產品類市場417家、林產品類市場(含木材、紙漿等)59家、畜牧禽類市場(含肉類、禽蛋、草業(yè)等)45家、酒類產品市場39家、漁產品類市場25家。
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比例大,單就一般農產品一項占比21.18%,平臺主要以電商B2B模式經營生鮮產品,包括美菜網、鏈農、有菜、宋小菜、小農女、易果等。大宗農產品電商交易量還在不斷提高,一方面其優(yōu)勢在于客單價高、量大,物流成本較好控制,依托線上電商大范圍拓展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一些企業(yè)在B2C生鮮電商越來越不好做的環(huán)境下,選擇轉型做B2B。
社交電商破解“世界級難題”
另外,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表示,通過互聯(lián)網把貧困地區(qū)的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幫助貧困地區(qū)創(chuàng)收、增值,這是電商扶貧的主旨所在,也是目前農村電商競爭的著力點,但這樣的“農產品上行”,仍堪稱是“世界級難題”。以云集、拼多多為首的社交電商平臺,以其獨特的社交模式、平臺賦能服務、低廉的獲客成本,無疑為農產品上行打開了新通路,為今后農村電商發(fā)展提供了新解決方案。
電商平臺通過對種植、倉儲、物流、銷售和大數據反哺的全流程進行整合,讓農產品有更高的供應標準和品質,既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也讓城市消費者能吃到新鮮、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發(fā)力移動端平臺的電商,尤其是云集、拼多多一類的社交電商,能有效的將農村優(yōu)質生鮮產品資源整合集中。例如,2017年云集就創(chuàng)造了40秒搶光安徽界首25000斤滯銷土豆亮眼戰(zhàn)績。
社交電商“獨角獸”云集立足移動端。打造農產品快速上行+品牌化、標準化升級的電商扶貧新模式,以S2b2C模式及零售、分銷,在農村挖掘優(yōu)秀農產品資源,為入駐商家賦能提供從選品、物流、客服、營銷、IT 支持、培訓等全套后端服務。
另一社交電商“獨角獸”拼多多則以“C2B”+“預售制”模式,為農民實現(xiàn)“以銷定采”,通過預售制提前聚起海量訂單,再把大單快速分解成大量小單,直接與眾多農戶對接。優(yōu)先包銷貧困戶家中農貨,實現(xiàn)在田間地頭“邊采摘、邊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