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 導讀: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yè)部副總裁肖鋒認為,新外貿B2B仍具有產業(yè)發(fā)展機會,從傳統(tǒng)外貿到新外貿,除了產業(yè)結構差異外還有新需求帶來的機會。
一、重新解構外貿B2B
外貿B2B,應該是電商應用的鼻祖之一,最早有效借助互聯網解決買賣商家(B類)信息不對稱的電商平臺就是外貿B2B。從80年代的環(huán)球資源、美商網,到90年代的阿里巴巴、中國制造、慧聰網等,都是在網購爆發(fā)前的知名電商網站。
解析外貿B2B的兩大主要功能:
1、訂單撮合:外貿B2B平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訂單撮合。買賣商家通過平臺獲取交易機會,打破信息不對稱,類似把傳統(tǒng)展會“搬上線”。
這種“黃頁”模式與傳統(tǒng)展會一樣,買賣商家是否通過平臺達成交易?成交規(guī)模及條件是怎樣的?平臺并不知曉。
2、訂單交付:外貿B2B平臺的重要功能之二是訂單交付。隨著互聯網/IT技術的發(fā)展和中小企業(yè)外貿需求的增加,2000年初在中國誕生了以一達通為代表的“訂單交付”類外貿平臺,也即外貿綜合服務企業(yè)。這類外貿B2B平臺為買賣商家已形成的訂單代為辦理通關、結匯、退稅、物流等綜合交付服務,而平臺也不掌握貿易訂單的形成途徑。
可見,外貿B2B平臺的兩大主要功能,分別是外貿訂單成交前的撮合服務與成交后的交付服務。雖然服務的對象一致,功能前后互補,也形成了一定的協同效應,比如撮合平臺利用交付平臺的大數據,可以降低撮合的判斷成本;交付平臺亦可借助撮合平臺的流量,引入新客戶,并聯合推出貿易融資、采購信(TA)等增值服務,但二者并未完全打通,沒有形成外貿訂單在線生成及完成交易的閉環(huán)。
目前,無論從外貿市場需求、客戶電商意識還是從最新技術條件上看,重新構造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從貿易訂單生成到訂單交付以及其它配套服務”全閉環(huán)的新外貿B2B平臺,或叫新外貿生態(tài)體系(下簡稱:新外貿)的時機已經到來!
開啟全球在線貿易(也叫數字貿易)新里程,可謂恰逢其時!
二、傳統(tǒng)外貿的痛點和新外貿機遇
如圖一所示,傳統(tǒng)貿易流程是按逐級傳遞的方式形成價值鏈的,不論是消費品還是工業(yè)品,只要是用“自行交付”方式完成交易,就遵循這個結構和價值鏈傳遞規(guī)律。
貿易層級越多,價值落差越大;交付環(huán)節(jié)越繁,交易門檻越高。
比如:中國某皮鞋制造廠,其材料(牛皮)來自意大利,采購牛皮是按圖一的流程實現,由大買家進口,再經過一、二級、N級批發(fā)商,到達工廠,工廠處于材料價值鏈的末端。
當工廠制成的皮鞋后,要銷往美國,也是按圖一的流程完成,即由美國大買家采購,再經一、二級甚至更多層級到達零售商鋪,最終銷售給消費者。
圖一所示的傳統(tǒng)貿易流程,通常遵從以下規(guī)律:
對采購商:采購規(guī)模越大,競爭對手越少,采購價格和交付成本越低。
對供應商:訂單規(guī)模越大,選擇余地約小,議價能力和自主權益越弱。
(通常,對于低附加值商品,流通成本在全貿易價值鏈中的占比越高,中間商層級也越多)
以中國出口為例(從產業(yè)結構上看,中國制造還是以低附加值生產、生活必須品為主),來自海外大買家(OEM)訂單貿易的出廠價與海外終端的零售價之間的落差,通常有300%~1000%!
比如,某中國工廠出口10萬雙鞋,出廠價為100萬美元(以結匯為準)由大買家采購后,再逐級批發(fā),直至海外終端的零售端,其售價可能是300萬—1000萬美元。即這票貨物的全貿易價值最高可能是1000萬美元!而作為中國工廠所獲取的利潤,只與100萬美元的售價有關。
可見,貿易細分化變革有足夠的價值空間。
傳統(tǒng)外貿方式下,價值鏈扭曲已十分嚴重,據聯合國貿易發(fā)展會議統(tǒng)計,全球貿易80%的采購份額是由大企業(yè)完成,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也是大企業(yè),中小企業(yè)難以分享全球化紅利,核心問題是傳統(tǒng)貿易方式,缺失互聯網時代的“共享機制”,遵從大則越大,強者恒強的邏輯,中小商戶限于規(guī)模和信任屏障,難以直接跨境采購。
這就是傳統(tǒng)外貿的痛點,也是新外貿的機遇。
三、什么是新外貿(B2B)平臺?其市場價值何在?
如圖二新外貿(B2B)平臺,也是采用一般貿易(大貿方式))申報及運作,其與傳統(tǒng)外貿的區(qū)別是:
在傳統(tǒng)外貿模式下,買賣商家是自行申報、自行交付,訂單價值是逐級串聯傳遞,大買家占據跨境貿易主要份額,中小買家只能就近高價采購;
而新外貿(B2B)平臺,則是由平臺集中申報通關,集中交付;訂單價值可并聯傳遞,中小買家可在線選擇海外供應商并直接下單采購;
新外貿(B2B)平臺,不參與商品定價,只承載從訂單生成,到貨物交付即"門到門"式的全流程服務。
由此,極大降低了買賣商家跨境交易的門檻和流通成本;而基于平臺的第三方數據,又產生信用價值,用來保障采購安全及改善融資條件。
對海關、稅局、外管等口岸監(jiān)管/服務機構而言,同一票貨物,在傳統(tǒng)貿易中是單一貨主申報,而在新外貿(B2B)模式下,則是若干中小貨主(小B)委托電商平臺集中申報。
跨境貿易主體分散了,而通關業(yè)務量并未明顯增加,而且基于第三方平臺大數據,讓買賣商家交易信息更透明,更具溯源性,可極大提升監(jiān)管效率,降低系統(tǒng)性風險。
所謂外貿新業(yè)態(tài),就是基于互聯網,將買賣商家各類具有共性的服務需求實現‘’共享‘’,首先是共享必備性服務(比如關務,稅務、結匯、物流等),其次是共享輔助性服務(比如融資、法務、翻譯、代運營等)。而且基于視頻監(jiān)裝、區(qū)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共享。
例如,從貿易訂單生成到交付,均由電商平臺實現自動流程規(guī)劃,自動生成各類操作指令,如生成數字報關單、貨運單、結匯單、保險單、繳(退)稅憑證等直至完成交易。智能海關、平臺稅局等數字化監(jiān)管/服務模式,也會因新業(yè)態(tài)、新技術的發(fā)展而誕生,如圖三。
由中國企業(yè)發(fā)起,國際貿易組織正在推進的eWTP方案,就是旨在建立基于各類電子平臺的國際貿易新標準、新規(guī)則、Mou、Aeo信用體系等。
由此可見,實現普惠貿易的前提是服務集約化、信用透明化。
在新外貿模式下:
對于各國供應商,其訂單將不再過度依賴大買家,有利于提升自主貿易,自主品牌價值;
對于各國中小采購商,可實現在線安全采購,即便利、省錢,也可擺脫中間商對利潤的盤剝;
對于新外貿(B2B)平臺,通過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批發(fā)服務”獲取收益;
對于各國政府,借助市場之手,實現了普惠貿易,擴大了就業(yè)及經濟發(fā)展空間。
可見,新外貿(B2B)平臺,不是把傳統(tǒng)貿易搬上線,而是改變傳統(tǒng)貿易價值鏈格局,提高國際貿易增量,讓更多中小商戶實現“買全球、賣全球”,分享全球化紅利。
事實上,新外貿(B2B)平臺,是進出口通用通道。
而且,這個通道,即可為從消費品出廠到零售端之間的交易服務,也可為制造前段的工業(yè)品(如元件、設備、原料、耗材等)到工廠之間的交易服務。
其市場規(guī)模和價值空間遠大于商業(yè)零售業(yè)。
近年來,跨境電商零售B2C的興起,成為更多商家探尋海外消費品市場先行兵,加速了對新外貿(B2B)的通道構建需求。而“在線貿易”的成熟發(fā)展,必將成為跨境電商應用的主力軍,其目標是讓更多品牌廠商實現跨境零售本地化,最終惠及更多全球消費者!
這就是新外貿的發(fā)展機遇和創(chuàng)新價值。(來源:托比網 文/肖鋒 編選:網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