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 重慶百貨(600729)
消費信貸的提供者,錯位在哪?我們簡單的把市場上消費信貸的提供者分一分類:1)第一類是銀行的消費貸款,現(xiàn)在基本上每個銀行都有xx貸、xx通這種純信用產品,它們的客群是部分收入較高行業(yè)的白領,額度最高可達到三、五十萬,年利率在基準上浮30%約5.65%;2)第二類是銀行的信用卡,普卡額度從幾千塊到5萬塊不等,除了正常的刷卡有個20-50天的免息期以外,還可以提供賬單分期、現(xiàn)金分期,分期的利率年化也在9%以上;3)第三類是傳統(tǒng)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線下審核方式和銀行無異,額度最高可以20萬,借款人的平均貸款額度接近2萬,期限約2年,利率15%左右;4)第四類是產業(yè)系消費金融公司,它們提供消費信貸的主要目的是多賣出一些產品,年化利率比信用卡略低一點不到9%;5)第五類是互聯(lián)網(wǎng)系的,有阿里花唄、京東白條,還有馬上消費金融、二三四五與消費金融公司合作的這種模式,額度幾千塊錢。像二三四五的平均額度只有1000多塊,平均期限連1個月都不到,但利率會比較高,月息超過3%,另外還會收取手續(xù)費。
消費貸利率有高有低,期限有長有短,滿足不同客群需求。有了上面消費貸供給的分類,我們再把需求端也分個類:1)對于借幾萬十幾萬甚至更多的人,可能是要裝修、買車位、買車,他們可以是銀行消費貸款和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借款期限可以長達2-3年,利率也不算太高,客戶也能承受;2)對于借大幾千到一兩萬的人,可能是要買些家電、3C數(shù)碼或者是先墊個房租,他們可以是信用卡、銀行系和產業(yè)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利率相對偏高一些,借款期限可能就在幾個月時間內分期還清;3)對于只借小幾千甚至1、2千的人,費用年化后看似不得了,但一般只借1個來月,所以實際每天的利息只有2、3塊錢,他們的需求可能是手頭上現(xiàn)金用完了,臨時救個急,等到下個月工資發(fā)下來就還上。
消費金融深度足夠,同層次競爭談之尚早。中國信用卡發(fā)卡量4.65億張,去掉沒激活的,再除去一個人同時持有2張卡以上,信用卡實際覆蓋的人數(shù)還不到2億人,尤其是廣東、四川、河南、廣西、湖南這些人口大省,沒有信用卡的人群高達60%左右,這些人的金融服務需求怎么辦?與其讓那些不正規(guī)的民間借貸機構鉆了空子,造成一些社會負面影響,還不如讓正規(guī)機構來填補這塊空白?,F(xiàn)金貸的清理整頓,不是消費金融行業(yè)下坡的開始,而是正規(guī)持牌機構的春天來了。